在线网校:>>>点击进入<<<
网校授课:>>>点击进入<<<
考试书库:>>>点击进入<<<
网校以及考试书库开发及拥有课件范围涉及公务员/财会类/学历类/建筑工程类
等9大类考试的在线网络培训辅导和全新引进高清3D电子书考试用书。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将家风、家教上升到核心价值观的高度,纳入治国理政的大格局。
何谓家风?家风亦称门风,是指一家或一族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处事方法和精神风貌,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家风如同无言的教育、无声的力量、无形的磁场,好的家风会让人充满正能量,坏的家风则会给人以负能量。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发展,家庭建设和家风教育却明显存在短腿现象,出现诸多不容回避的问题,引发人们的普遍困惑和忧思。
孟子云:“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庭和睦、家教有方、家风良好,无疑会促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那么,何处寻找好家风?向历史深处,向当代实践,向生活细部。培育和弘扬良好家风,根在民间,根在人性,根在传统,根在发展!
“家风难敌世风”折射百姓家庭教育之惑
——国之本在家:家风教育忧思录(之一)
家风是世风的基点和载体,世风是家风的整合与放大。家风与世风,在当下颇让人纠结。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常常面临两难选择:教育孩子不能说脏话、打骂人,在学校里却会遭遇同学暴力冲击;教育孩子做人要真诚、善良,可是在社会生活中可能吃亏、上当;教育孩子为人要谦让、付出,可是又恐在竞争激烈的生存环境中失去成功的机会……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家风与世风的较量中,家风何以难敌世风,屡屡败下阵来?
不良世风令家庭教育“弱不禁风”
前不久,一位网友发布的“为让孩子上幼儿园,妈妈教孩子说谎”的微博引发热议。该网友在等候幼儿园报名时听到一对母子的对话,被当场“震惊”:“妈妈对儿子说:待会老师问你妈妈在哪里上班,你要怎么回答?孩子:教育局。妈妈:爸爸在哪里上班呢?孩子:公安局。妈妈:你给我记住了,否则报了名也没希望。”
人们质疑:“读个幼儿园也要拼爹拼妈?”有人说,“非常理解这位妈妈,这么做无非是想让孩子进那个幼儿园。”中国足彩网人认为,这样冠冕堂皇地撒谎,会对孩子未来产生非常不好的影响。
中国社会学会家庭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关颖指出,这则微博内容和众人热议反映出当下不良社会风气对家庭教育和家风建设的冲击和侵蚀。
“上学要给老师送卡,看病要给医生包红包,打官司要给法官送礼……如果你不照做,你的孩子可能就要受排挤,你的病可能就看不好,你的官司可能就会输……试问,在这样的不良世风面前,有几个家庭还能坚守住做人做事的底线?”天津市社科院教授王来华感叹。
西西今年12岁,是南京市某小学学生,成绩优秀,家教颇严。进入六年级后,懵懂的他开始有点叛逆,因为父母给他定的规矩、传输给他的理念,与他所认识的世界逐步有了出入,他便经常与父母发生争论。孩子的父母同样内心纠结,因为他们信奉并努力传教给孩子的价值观、道德观,经常会在社会现实面前碰壁,让他们很难自圆其说。
“比如,教育孩子不要闯红灯,但我们为了赶时间,经常闯红灯,因为大家都这么做;想让孩子学会谦让、诚实,但现实社会总是让老实人吃亏。还好,孩子现在基本上按照我们的要求在成长,但谁知道以后的情况呢?”西西妈妈对此很不放心。
一位家长向半月谈记者吐槽:孩子上小学二年级时,班主任给他打电话,说孩子这也不行,那也不好,弄得他和爱人非常紧张。后来有人提点:教师节快到了,很多家长都给老师送购物卡了。他这才恍然大悟,赶紧也给孩子的班主任送去购物卡。老师收下后,态度立马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把他的孩子夸得跟朵花似的。
女儿正在读小学五年级的江西省卫生系统公务员许军感叹:人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现在信息如此发达,社会对孩子的影响无处不在。即使家庭教育方法再好,如果孩子看到的现实是那么迥异,那他该相信父母还是自己的眼睛呢?
“在种种两难选择面前,不少家长最终选择了向现实妥协,向世风低头,这在无形中又助长了不良风气的滋生和蔓延。”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潘允康说。
山西省社科院学习科学与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赵雨林、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常嗣新等在接受半月谈记者专访时分析,世风影响家风集中体现在三大方面:
一是重关系轻规则。目前一些地方的社会风气是特权当道,潜规则、走后门成了高频词。一个人从出生就开始找关系,到死还在找关系。去医院生孩子找人,上幼儿园、中小学找人,找工作要找人,临终选块墓地还得找人。人人都想要特权,人人都在被特权压抑和控制。
“人是社会人,也是家庭人,父母行为不可避免会影响到自己的孩子。”赵雨林说,在这种社会风气下,孩子从小耳濡目染的就是丛林社会法则,不占便宜就吃亏。
二是重物质轻精神。在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上,总是尽力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却常常忽略孩子的精神世界,忘记给予其精神滋养。
包括有些家庭的儿女婚姻都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在一些农村地区,天价彩礼令人咋舌。“结婚都成为一种人财交易,这样的家风怎么能好?”常嗣新说。
三是重个人轻集体。常嗣新说,当前社会个人主义膨胀,一些人变得越来越自我,甚至自私。以前下雪了,孩子们受到的教育是先给孤寡老人扫雪,但现在是各人自扫门前雪,甚至懒得扫雪。
考学重于育人,智育压倒德育
“当前亟须警惕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边界的丧失。”辽宁省社科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张思宁分析说,随着社会变迁,传统的老少几代人生活在一起的大家庭已经很少见了,传统家风教育相对变弱。尤其是进入信息化社会以后,很多老师都是通过QQ或微信直接指挥家长,家长会按照老师的要求督促孩子学习,学习,再学习。这么做的后果就是在不知不觉中忽视了孩子的人格塑造和品质培育。
“在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长习惯于盯着孩子的分数,忽略了教孩子做人。所以,付出越多,孩子身上毛病越多的情况普遍存在。”关颖曾主持一项对18岁以下未成年人家长的调查,结果显示,有近7成家长认为自己是“失败的家长”。
为孩子扣上“人生第一粒扣子”的是父母,环境在家庭。在关颖看来,孩子价值观的形成在更大程度上是通过成年人的示范,孩子看惯了父母用钱物贿赂老师甚至官员,就容易滋生“有钱能使鬼推磨”的潜意识,难免日后盲目效法。
半月谈记者注意到,早在2006年全国人大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就明确规定:“有关国家机关和社会组织应当为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提供家庭教育指导。”但实际情况差强人意。关颖表示,由于政府投入不足、监管不力,家庭教育指导过度市场化,以营利为目的机构泛滥成灾。
“家庭教育的开展和良好家风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形成合力,但现实是三者完全脱节。”潘允康说,国家至今仍未出台家庭教育法,也没有组建专业化的家庭指导队伍,更缺乏必要的投入,有关家庭教育的开展还停留在口号上,学校也很少针对家庭教育进行相关引导和指导。
物欲横流侵蚀淳朴乡土民风
当前,良好家风的缺失、弱化和在不良世风面前的溃败,不仅体现在城市家庭对孩子的教育中,也体现在广大农村乡风的演变中。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在小说《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中,讲述了一个异乡人用一袋金币引诱号称“最诚实、最正直、最难以腐蚀”的哈德莱堡人上钩的故事,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人性与道德在金钱面前节节败退的现实。我国一些乡村也正面临类似困境。
一位半月谈记者的故乡是湖南省一个有着近千年历史的村庄,30年前,淳朴、勤劳、与人为善、励志向上是这里民风的主要特征。辛勤耕作被视作本分,偷摸拐骗被视为耻辱,多数村民教育子女,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好好读书、清白做人”。每逢夏天,外乡人挑着货物经过,特意选在这里歇脚,坐在水井边跟洗衣裳的村民聊天,接受村民们递过来的莲蓬,喝上一瓢甘甜的井水,或者一碗清香的热茶。很多老百姓家里,都备有两三个专为乞丐准备的饭碗,等乞丐来到家门前,就盛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饭菜,让他们坐在堂屋吃。
然而,大约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这里的风气悄然改变。村里越来越多的人去珠三角一带务工,一部分人被“花花世界”所吸引,走上了偷摸拐骗的道路。他们带回录像机,也带回色情碟片,吸引村里一些少年沉湎其中;他们带回外面赚钱容易的“传奇故事”,冲击着村民读书至上、清白做人的价值观。一批村民在他们的影响下,让小孩不要再读书,直接外出“挣快钱”。他们带回的麻将机、诈金花,也改变了村民勤劳耕作的习惯,部分未成年人染上赌博恶习。
如今,这位记者的故乡正面临从未有过的凋敝。这种凋敝不仅仅是青壮年大量外出而导致的人气萧条,更是乡村道德一再滑坡的精神颓败。村民之间有了争执往往用暴力解决,谁家拳头硬,谁家话管用。为了一些蝇头小利,村民甚至能打得头破血流。有知识的家庭、懂礼节的家庭,不再是村里最受尊重的群体;谁家楼房盖得高、谁家轿车高档、谁家挣钱多,成为不少村民教育孩子学习的榜样。
重庆市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孙元明长期关注农村社会治理和乡村道德建设。他分析说,在商业化、工业化、城镇化浪潮冲击下,传统农村社会出现乡土民风断裂问题,这是乡村道德、村社经济、农村社会治理等各种因素交织作用后的结果。一旦金钱成为城乡社会所追求的普遍价值,就会无限制地刺激人们的物质欲念,而人的欲念如果得不到合理遏制,就可能引发整个社会的疯狂,造成世风的衰败。
道德与法律携手,护佑好家风,带动好世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风好,子女教育好,社会风气好才有基础。”
辽宁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王雅教授表示:“好家风是好世风的基础和前提,需要从每个家庭、每个人自身做起。诚如《大学》所言:一家仁,一国兴仁。”
在江西省法制办工作的冯跃认为,家长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无论世风如何,都应当正确判断哪股风是符合时代潮流应传递给孩子的,哪股风是应该摒弃不应传递给孩子的,这样才能给孩子固本强基。
潘允康分析,就家庭层面来说,不能因为社会上有不正之风,就放弃对孩子正能量的传播和影响;就学校层面来说,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在小学阶段完全可以开展家庭教育指导课程,定期聘请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师开展讲座;就社会层面来说,要规范各类家庭教育指导机构,提升培训质量。“三者优势互补,织成网,形成合力,终能重塑家风,扭转世风。”
“在家庭伦理、基本队伍、教材开发、服务载体等方面,也要加大力度。”关颖呼吁,要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家庭教育理论体系和研究团队;实施全国统一的家庭教育指导者培训工程,建立家庭教育指导者资格认定制度;教材和产品开发要着力于家庭教育基本问题和家长基本职责;强化面向大众的硬件投入,搭建普惠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活动平台。
改善家庭风尚和社会风气,光靠社会舆论、宣传教化、公共谴责及个体内省是不够的,缺乏确定性、强制性和权威性,因此还需要法治的跟进与保障。作为社会治理和社会规范的两种基本模式,法治与德治应双管齐下,相辅互补。
邓小平曾反复讲:“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专家认为,脱离制度和法治的力量,仅靠道德约束和软性引导,很难保证人心向善,实现对人性的匡扶和矫正,尤其在当下金钱欲望躁动的社会转型期。
事实上,一部分道德完全可以转化、上升为制度和法律,良法无不具有道德性。例如,民法中关于诚实信用的原则;刑法中关于制止邪恶、保护善良的各项规范;社会立法中体现人道和仁爱的福利法等,都因具有深厚道德基础、符合人类道德要求,而拥有坚韧的生命力。一旦道德上升为法律或转化为法律化的德,法律的属性就使之与原本意义上的德有了形式和本质的区别,也获得了某种制度的强制效力。
江苏师范大学伦理学与德育研究中心主任陈延斌教授认为,传统家训在论及治家教子时,有不少都强调了“奖惩结合、情法并用”的方法。宋代以来的家训中几乎都列有惩罚的条规,不少还把家训与家规、家法、族规结合起来。“宗法社会中家规、族法不仅具有道德的劝喻性,而且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这使家庭道德的教育和实施能够取得成效。”
江苏南京市高淳区纪委监察局副局长刘建军告诉记者,他是高淳区小花村人,这里的刘姓人氏多是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后裔。去年,刘氏家族在时隔88年后,完成了第16次续修家谱的任务,在祖先确定的22条家规基础上,结合实际修订成10条家规。“好的家风肯定需要道德和法律的双支撑。”刘建军认为,祖先定下的家规,都是参照当时的法规条文和道德标准制定的,触犯家规就很容易逾越法律和道德的底线。“孩子如果不诚实、不守信、不勤劳,习以为常后,长大后触犯法律的几率就会增加。”
当前正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探索国家治理现代化,亟待把现代法治精神和理念融入道德建设中,培育与法治社会相适应的道德体系。浙江省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顾益康表示,在社会生活中凡是符合道德的善行总得到褒扬,坏的行为受到惩戒,失德者总是逃脱不了法律的惩罚,那么,良好的家风和民风就会在人们心中深深扎根。
中国足彩网信息请查看事业编‖公务员‖考试资料‖考试技巧
2025国考·省考课程试听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