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是指体温超过正常范围高限,是小儿十分常见的一种症状。正常小儿腋表体温为36~37℃(肛表测得的体温比口表高约0.3℃,口表测得的体温比腋表高约0.4℃),腋表如超过37.4℃可认为是发热。在多数情况下,发热是身体和入侵病原作战的一种保护性反应,是人体正在发动免疫系统抵抗感染的一个过程。体温的异常升高与疾病的严重程度不一定成正比,但发热过高或长期发热可使机体各种调节功能受累,从而影响小儿的身体健康,因此,对确认发热的孩子,应积极查明原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小儿的正常体温可以因性别、年龄、昼夜及季节变化、饮食、哭闹、气温以及衣被的厚薄等因素影响有一定范围的波动。体温稍有升高,并不一定有病理意义。在小儿体温升高时,要注意观察患儿的神态和举止。体温在38℃,神情呆滞的孩子,和体温在40℃,但仍然顽皮的孩子相比,前者更值得我们关注。而机体抵抗力低的孩子,纵使患了严重的疾病,很可能也不会发热。
然而很多孩子一发烧,家长就措手不及,赶紧送医院打针输液。事实上,孩子如果精神尚好,能吃能睡,体温不超过38~39℃,大可不必送医院,很多专门为儿童量身订制的退烧药在药店即可买到,若选药合理,使用得当,不仅可以迅速控制孩子体温,还省去了送医院的开销和时间。
那么,如何合理地为宝宝选择和使用退烧药呢?
一、注意药品的有效成分
小孩退热药选药时不要仅看药品的商品名,还应关注药品的有效成分,避免给孩子服用商品名不同、但有效成分相同或药理作用相似的药物。例如,小儿百服宁和优卡丹都含有一种叫做“对乙酰氨基酚”的药物,这种药物在常规的剂量下是非常安全和有效的,但如果过量则可能引起宝宝的肝损伤。再如,很多儿童感冒药含有抗组胺成分(如苯磺酸氯苯那敏、苯海拉明等),可有效控制打喷嚏、流涕症状。然而,不同药品中所含的抗过敏药物不同,但药理作用相同,叠加使用可能会过度抑制孩子的大脑,引起过度嗜睡、甚至死亡。
二、不同年龄阶段用药不一样
小儿用退热药,需关注药品的适用年龄。例如,很多感冒药中含有“氨酚烷胺”成分,可起到抗病毒的作用,但是该成分在1岁以下儿童中禁用,家长购买时尤其应注意。一般的儿童药品会按年龄或体重给出剂量的建议,家长应严格按照说明书给孩子服用。
三、药物剂型的选择
选择孩子比较容易接受的剂型。例如,幼儿无法吞咽药片,应尽量选择混悬液用小量杯喂服,或干混悬剂用水冲服,一般2~4小时后开始见效。小婴儿若拒绝吞咽药物,可选择双氯芬酸钠栓剂,塞入宝宝肛门,2~4小时后也可起到很好的退热效果。
一般而言,儿童退热应首选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这是两种对儿童非常有效和相对安全的退热药物,其作用机制不同,因此可以尝试每天交替使用,但不建议同时使用。
如果在尝试上述药物2天后,孩子发热不见好转或继续加重,或者出现精神萎靡、食欲下降、呕吐、皮肤干燥、尿量减少等症状,有可能提示较严重的疾病,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
2025国考·省考课程试听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