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挂户?那也得把人找到。”1月11日上午8点半,北京统计局普查中心副调研员杨杰坐上赶往北京顺义指导农业普查的车子。约一个半小时的车程,杨杰的手机成了热线,找不着农民人的、进不了企业门的……各种杂事一箩筐。
2016年12月31日24时,全国第三次农业普查启动(简称“三农普”)。别看“三农普”是针对农业、农村和农民基本情况的调查,不仅关系到6亿多农民的切身利益,更涉及13亿多人口的饭碗安全。
“搞好农业普查,把农业、农村、农民的情况摸清楚,有利于更好地发现‘三农’发展的短板,为政府宏观决策和制定农业政策服务;也有利于为企业和农民的生产经营决策服务,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因此,对国家、对社会、对企业、对个人都非常重要。”足球游戏:局长宁吉喆说。
摸“家底”,为国家决策掌握“三农”大数据
1月11日上午10点5分,身穿铁锈红棉服、佩戴统一普查证的普查指导员纪占芹,使用手持电子采集设备(PDA),来到了北京顺义区北务镇王各庄村前二街1号。女主人胡淑环打开刻着大红喜字的红铁门,将小纪迎进干净的小院儿。
“住户是否在本乡镇?一起生活的有几个人?2016年从事农业生产多少天?有专业技术培训吗……”邻里街坊寒暄了两句,小纪点击了手持PDA上的“农业普查”APP,输入普查员密码,进入户主杨凤才的页面,开始了农户普查。
52岁的杨凤才、胡淑环两口子在村里有3亩地,上茬种西瓜,下茬西红柿。24岁的女儿已经嫁人,小两口在北京城的三甲大医院里工作,22岁的儿子则在镇上当工人。去年10月,“三农普”的调查员就曾来入户摸底,因此胡淑环对今天的正式普查登记并不陌生。她知道,每一次农业普查都与自己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
农业普查,是全面了解我国“三农”发展变化情况的重大国情国力调查。村子有多少人,种多少地,有没有土地被转租,地上种的是什么,怎么种?村里从事农业生产的企业有多大,收入好不好,怎么销售?村子老乡们的住房、出行有啥变化……这些信息都被囊括在农业普查里。
“只有掌握这些真实的基础数据,才能精准施策,保证每一笔财政支出、每一项惠民政策发挥最大效力。”在杨杰看来,“三农普”一要打“基础”、摸“家底”,全面掌握我国“三农”大数据。二要查“变化”、补短板、促发展。由于农业普查十年一次,真实反映十年来农业、农村、农民的重大变化,进而评估哪些政策有效,哪些政策已经陈旧,才能及时有效调整、完善“三农”政策。
入户难、找人难、填表难成最大挑战
据介绍,“三农普”涉及全国3万多乡镇、60多万个村委会、2亿多农户和300多万个农业经营单位,又距离上次普查已经10年。
10年间,我国“三农”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农民生活消费习惯变了,休闲观光农业、养生农业等各种新型经营主体大量涌现,以农业为基础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甚至还出现了不少特色小镇。这不仅造成了农村土地流转形式的多样化,也带来了生产经营组织的变化。
针对这些新情况,“三农普”的调查表比“二农普”多了三项内容:一是首次将规模农业经营户和普通农业经营户区别普查,以准确反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和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新情况。二是在乡镇普查表中大幅度增加建制镇镇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以全面反映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情况。三是行政村普查表在反映行政村经济社会基本情况的同时,重点反映乡村基础设施情况和农村人居环境情况。
“‘三农普’全国统一一个平台,但是各地普查的内容不尽相同,会根据实际情况增加一些项目。例如北京就增加了农民收入构成等指标,还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调查表。市政府和农委也希望根据此次普查获得的真实数据,来制定进一步促进农业与二三产融合的惠农政策。”杨杰说。
然而,在普查过程中,不少农业经营主体数据意识薄弱,普查准确性受到考验。杨杰介绍,近十年在农村兴起的农业合作社,基础数据比较薄弱,调查员不得不根据其实际耕种面积等相关数据来评估校准。
不过,“三农普”最难的挑战还在于入户难、找人难、填表难。一方面,近些年,外出务工劳动力逐年增多,农村人口流动变化大,年纪较轻的劳动力几乎全部进城打工。不少偏远地区的农村,全年常住农户屈指可数,且90%是65岁以上的老人或学龄前儿童,入户难、填表难问题较为突出。另一方面,中国城镇化率已从2006年的44.3%上升到2015年的56.1%,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不少近郊区县经历了大规模拆迁,找人就更难。
“为了应对入户难、找人难的问题,普查员将根据农民工返乡返工时间,充分利用3个月入户调查时段,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张淑英说。
无人机、遥感卫星、PDA等智慧手段齐上阵
处于互联网时代的“三农普”,调查手段不只依靠“人海战术”,更善用高科技。为提升“三农普”的工作效率、数据质量和服务水平,我国首次将卫星遥感、北斗导航、无人机、手持智能数据采集终端(PDA)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农业普查中,并利用互联网对普查数据进行联网直报。
据介绍,“三农普”将对我国重点地区主要农作物稻谷、小麦、玉米、棉花的播种面积进行卫星遥感测量,测量出它们的时空分布,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更加准确的决策依据。在一些中西部山区,还会利用“无人机”对农作物种植面积进行测量。在对普通农户、规模经营户和农业经营单位进行普查时,使用手持智能数据采集终端入户访问登记,并将普查数据实时传输,也有利于减轻普查员的负担,提高普查数据质量。
“准确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线,为了确保数据质量,除了严格执行传统的普查机制,‘三农普’还首次大面积使用PDA、联网直报、遥感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和装备开展普查,也是用科技创新成果保证数据质量、提高普查效率。”张淑英说。
据介绍,根据普查成果,我国将建立“三农”信息“一张图”,将“人”“图”“数”进行“时空”一体化的整合,建立我国农业生产区域分布可视化展示系统。同时,通过这次农业普查,将进一步完善农村统计调查机制和体系,构建新的农村统计调查平台。
2025国考·省考课程试听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