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链接
2016年10月3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确定全面推进政务公开相关实施细则,促进政府施政更加透明高效。会议认为,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推进政务公开,是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的重要内容,对提高行政效能,便利企业和群众办事创业,增强政府公信力,具有重要意义。
综合分析
[意义]
公开透明是法治政府的基本特征。全面推进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增强政府公信力执行力,保障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具有重要意义。
政务公开是建设法治政府的必然之举,随着全面依法治国的纵深推进,政务公开既是基础性工作,也是关键性工作。同时,也是社会和群众监督政府的重要手段,政府办事效率、质量、成效等都可以通过政务公开信息中获取,哪些做得好、哪些还有待提升,也都可以从中反映出来。
[原因]
公开带来透明,透明能减少神秘性,增加信任感。正如李克强所言,公开透明就是要给市场一个明确的信号,给各界一个稳定的社会经济发展预期。一些决策的出台,一旦与市场沟通不够,就可能扰乱市场预期。在股市、楼市上,这方面教训不可谓不多。而从微观层面说,在土地规划、拆迁安置、扶贫救灾、就业社保等领域,公开是取得信任的一个基本前提。也唯有公开,才能得到公众的支持与配合,让政策更好地落地。
从另一个层面看,公开也是一种参与训练。公开了,公众就能更好地进行监督。面对一张权力清单,谁都可以条条对照看你能干啥、不能干啥。如果有从决策到执行再到效果的全链条公开,公众也能在这一过程中,充分、有效、有序地表达诉求,让政治在健康的轨道上良好运行。托克维尔曾说,如果一个人能参与讨论决定修一条通向他家的路,无需解释他就能发现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紧密联系。理念需要培育、能力需要训练,而公开无疑是一个好的开始。
参考对策
总结,政务公开要直面社会热点,回应民众关切,特别是对涉及群众利益、影响市场预期和突发公共事件等重要信息,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要敢于披露真相、主动亮明观点,确保关键时刻不失声、不缺位、不掉链。要学会运用全媒体手段和发挥好政府网站的平台作用,建立健全政务舆情收集、研判、处置及回应机制。
政务公开并非我讲你听的单向传递,更需得到民众的信息反馈与行为响应。要通过构建无障碍、心贴心的政民互动,践行政府决策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这就需要各级政府以政务公开的诚意,唤起民众主人翁责任感,不断拓宽公众参与政策制定、执行和监督的渠道。期待公众代表、专家、媒体、利益相关方等列席政府会议,及政务公开效果评估等制度落实,助推政务服务的透明高效和政府公信力的持续攀升。
2025国考·省考课程试听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