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good Runner Runs fast!看到这个句子,同学们会发现这是一句表达完整且无语法错误的句子,但却存在语义重复的问题,因为good runner本身已包含run fast的意思。而以此为副标题是为引出今天的主题——静态的英文,动态的中文。
英文静态,中文动态
因为若要避免赘言,就会想是用He is a good runner好,还是用He runs fast好,或两者皆可?无疑,两句话几乎同义,只是表达上有所不同。可要是放在真实语言环境下看,native speaker定会觉得前者更为自然、地道,更像“authentic English”。看似可互换的句子为何在真实语境中有如此差异?
先不急着回答,先请大家直译出上面两句句子,便会得到:
第一句:他是一个好的跑者。
第二句:他跑得很快。
语义上没多大区别,但若让中国人择一表达,定会选第二句。因为第二句更符合我们的语言习惯,更接近真实语境中的“authentic Chinese”。
换位思考,便可知He is a good runner和He runs fast为何在真实语境中有别了。虽说意义相同,但不同文化有不同表达偏好。这里就涉及中英文的一个重要差别——英文偏静态,中文偏动态。
所以在译He is a good runner时,不妨做静态英语变动态汉语的转换,把“runner”从“跑者”转换到了“跑步”,翻译为“他善长跑步”,是不是顺耳许多?推而广之,可得出下述结论:英文的静态在于好用名词表示动作,而中文则好用动词表达情境。
举个生活实例。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电影结束时的字幕?中文往往会打出“全剧终”或“再见”,但若英文,则不会说“goodbye”或“see you”,而会用“the End”。很明显,作动词的“再见”在英文中以名词“the end”表示,很典型地体现了动态中文与静态英文之间的转换。
又如Children in famine(n. 饥荒), victims tortured by oppressors(n. 压迫者), helpless old people a hated burden to their sons, and the whole world of loneliness, poverty, and pain make a mockery(n. 嘲笑) of what human life should be. 摘自罗素Three passions的这段话若译成中文,不妨表达为:孩子们忍受着饥饿,压迫者肆意摧残着无辜的人们,无助的老人成了子女们的包袱,世界充斥着孤独、贫穷和苦难,而所有的一切都在讽刺着人类生活本该呈现的面貌。在翻译过程中将famine, mockery等词由名词转换成动词,能让译文显得更流畅、自然和地道。
所以,切记英文静态,中文动态!英语重形合,动词的使用受限制,而名词唱主角;汉语重意合,动词的使用不受限制,而动词唱主角。
回想平日的中译英,翻译质量不甚理想,不妨借此反思“是否注意上述文化差异?”答案可想而知。那不如从现在开始,在语言学习,尤中译英操练中,多从词性差异上作思考,注意动与静的转换。若能拿捏住这种转换,便会发现自己的译文不再那么拗口,而在翻译的重重困境中觅得柳暗花明。
A good Runner Runs fast!看到这个句子,同学们会发现这是一句表达完整且无语法错误的句子,但却存在语义重复的问题,因为good runner本身已包含run fast的意思。而以此为副标题是为引出今天的主题——静态的英文,动态的中文。
英文静态,中文动态
因为若要避免赘言,就会想是用He is a good runner好,还是用He runs fast好,或两者皆可?无疑,两句话几乎同义,只是表达上有所不同。可要是放在真实语言环境下看,native speaker定会觉得前者更为自然、地道,更像“authentic English”。看似可互换的句子为何在真实语境中有如此差异?
先不急着回答,先请大家直译出上面两句句子,便会得到:
第一句:他是一个好的跑者。
第二句:他跑得很快。
语义上没多大区别,但若让中国人择一表达,定会选第二句。因为第二句更符合我们的语言习惯,更接近真实语境中的“authentic Chinese”。
换位思考,便可知He is a good runner和He runs fast为何在真实语境中有别了。虽说意义相同,但不同文化有不同表达偏好。这里就涉及中英文的一个重要差别——英文偏静态,中文偏动态。
所以在译He is a good runner时,不妨做静态英语变动态汉语的转换,把“runner”从“跑者”转换到了“跑步”,翻译为“他善长跑步”,是不是顺耳许多?推而广之,可得出下述结论:英文的静态在于好用名词表示动作,而中文则好用动词表达情境。
举个生活实例。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电影结束时的字幕?中文往往会打出“全剧终”或“再见”,但若英文,则不会说“goodbye”或“see you”,而会用“the End”。很明显,作动词的“再见”在英文中以名词“the end”表示,很典型地体现了动态中文与静态英文之间的转换。
又如Children in famine(n. 饥荒), victims tortured by oppressors(n. 压迫者), helpless old people a hated burden to their sons, and the whole world of loneliness, poverty, and pain make a mockery(n. 嘲笑) of what human life should be. 摘自罗素Three passions的这段话若译成中文,不妨表达为:孩子们忍受着饥饿,压迫者肆意摧残着无辜的人们,无助的老人成了子女们的包袱,世界充斥着孤独、贫穷和苦难,而所有的一切都在讽刺着人类生活本该呈现的面貌。在翻译过程中将famine, mockery等词由名词转换成动词,能让译文显得更流畅、自然和地道。
所以,切记英文静态,中文动态!英语重形合,动词的使用受限制,而名词唱主角;汉语重意合,动词的使用不受限制,而动词唱主角。
回想平日的中译英,翻译质量不甚理想,不妨借此反思“是否注意上述文化差异?”答案可想而知。那不如从现在开始,在语言学习,尤中译英操练中,多从词性差异上作思考,注意动与静的转换。若能拿捏住这种转换,便会发现自己的译文不再那么拗口,而在翻译的重重困境中觅得柳暗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