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利用互联网开展好工作,要主动转变思维方式,提升工作技巧,主动适应网络特殊的文化和网民鲜明的个性,学会在“被围观下”、“被挑刺中”开展工作。
中国接入国际互联网22年,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方面面都早已离不开互联网。利用互联网开展好工作,要主动转变思维方式,提升工作技巧,主动适应网络特殊的文化和网民鲜明的个性,学会在“被围观下”、“被挑刺中”开展工作。互联网,就像双刃宝剑的正反两面,用得好,则受益无穷;用得不当,则风险难料。(编者按:开篇提出议题背景,最后一句话承上启下)
互联网是“望远镜”。“上诉不如上访,上访不如上网”,指的就是互联网的放大镜作用。互联网是能够最快速引发社会公众广泛关注的平台,人们越来越习惯将情绪通过网络进行宣泄。同时,受到网络上“不闹不解决,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现象的影响,一些矛盾主体在表达诉求的过程中,往往故意采取扩大情绪、激化矛盾、诉诸冲突的方式,以期引起轰动效应求得问题的解决。加之中国网民基数极大,在网络上存在爱“凑热闹”、爱“推热点”的特征,围观者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极易带入个人情绪以寻求宣泄,从而对事件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负面作用。因此,开展网上工作需充分了解并顺应互联网的“放大”特征,在充分研究事件舆情走势和网民宣泄心理的基础上,平等交流、理性沟通,防止工作被曲解。
互联网是“反光镜”。纵观近年来出现的网络舆情事件不难发现,存在着先有个人通过论坛、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散布不满情绪,随后众多普通网友、“大V”账号、媒体盲目转发,最后“三人成虎”形成谣言戾气的生发轨迹。许多“不明真相”的网民往往会被舆论的洪流所裹挟,具有公众普适性的网络情绪被制造、被掩盖、被扭转。因此,在开展网上工作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有鉴别是非的研判能力,网络言论并不一定代表真相,找到隐藏在舆论背后的真相“凹地”是关键;另一方面需要有主动设置议题的引导能力,理清矛盾事件的发展规律,改变被动应对的状况,以“凸显”工作务实为民的特征。
互联网是“显微镜”。与传统的人民调解模式相比,互联网有着“将白纸黑字暴露在阳光下”的特性。在网上,无论使用文字、语音,还是图片、视频等形式开展工作,都要做好被大众围观、被反复检阅的准备,任何细微的工作纰漏都可能成为“达摩克利斯之剑”,对处置公正性和政府公信力造成影响。因此,利用互联网开展好工作,重点是要培养一批对网络规律、舆论生态、网民期许充分了解,并且具有较高业务水平和较深工作经验的专业人才,通过与网友的积极互动和沟通,快速、准确、有效地处理网情矛盾。( 编者按:并列的三段,结合分论点、现状阐述和具体对策为一体,排比结构让人一目了然,易得高分)
运用互联网开展工作,要确保不能把互联网仅仅当作工作的辅助或工具,停留在“术”的层面;而是要用互联网思维积极提升工作质量,在“道”的层面实现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