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简介
暨南大学生态学研究起始于上世纪60年代,学科发展以暨南大学水生生物国家重点学科为基础,以热带-亚热带淡水水体生态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区域水域生态学理论、富营养化及生态修复理论与方法等领域有长期的研究积累。九十年代未,随着水库供水重要性的进一步提高,在继续开展水产养殖环境生态学、藻类生态学等原有工作的基础上,开始在我国率先系统开展水库生态学研究,发展湖泊、水库和河流生态学理论与水质改善应用技术,对华南地区的水库和河流,特别是对粤港澳社会发展和区域经济有重大影响的河流和水库进行了深入研究,为我国华南地区水库供水与生态安全战略提供重要依据与技术支撑,是国际上进行热带-亚热带地区水域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团队。
目前共有院士1人(外籍,广东省领军人才),教授(研究员)14人,副教授(副研究员)12人,助理研究员10人,博士生导师14人,硕士生导师30人,多具有海外学习和工作经历,教学及科研人员均具有博士学位。
人才培养
水生生物研究中心前身为国家高教部水生生物研究室,创立于1964年,由早期留英博士、著名鱼类学家廖翔华先生和留美博士、国际知名藻类学家樊贡炬先生等老一辈科学家领衔创办。1983年获批水生生物学硕士点,1998年获批水生生物学博士点,是我国最早的水生生物学二级学科博士点,2002年被国家教育部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2007年通过验收再次确认为国家重点学科,是我国高等学校中第一个水生生物学国家重点学科。2003年成立生态学本科专业和生态学系,2004年招收第一批本科生,同年获批生态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获批建设广东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2011年获批生态学一级学科博士点,2012年设立生态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并获批广东省生态学科优势重点学科。建立了本科、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是我国水生生物学、淡水生态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已培养博士研究生102人,硕士研究生490人,目前在读研究生171人,在读本科生112人。
出版教材7部,其中,翻译翻译并出版国际上广为采用的水生生物学本科教材《湖泊与池塘生物学》,研究生淡水生态学教材《湖沼学》,编写本科野外实习用图谱式教材1部,专业实验教材1部,本科高年级及研究生通用专业英语教材1部,研究生水库生态学辅助英文教材1部(Springer出版社)。
科学研究
学科点坚持以热带-亚热带水域生态学研究为特色,围绕国家及地方在水域生态环境保护和水生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重大需求开展科研、教学及平台建设。主持了国家“十一五”重大专项水专项东江项目第九课题、“十二五”“863”计划利用微藻清洁制备生物燃料关键技术项目、“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南海附近海岸带生态修复及大型海藻利用技术与示范”项目课题、“十二五”湖泊“973”项目课题以及“抚仙湖浮游甲壳动物的碳源及其演变”、“珠江口环境激素类污染物的生态化学行为与毒理效应研究”等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以及“珠海市大镜山水库水质改善生物措施科技项目”、“珠海市供水水库富营养化现状与水质管理技术研究”、“惠州西湖水生态系统构建与优化管理规划项目”、“广东省重点水库水源生态安全评估与保障对策研究”等地方重大科研项目。发展了一批无公害养殖和以水产品安全为基础的生态养殖方法,发展利用大型海藻龙须菜对近海富营养环境进行生物修复的理论与技术,建立起以鱼类、藻类及底栖动物为基础的东江水系典型水生生物河流生态系统统健康评价体系与方法,构建了河流湿地修复的综合技术体系;在能源微藻产业化生产的优质高产油藻种选育、大规模高效培养和低成本微藻采收技术等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微藻室外规模化高效产油生产技术体系,多项关键技术已应用于国家新能源龙头企业——新奥集团,为华南地区水库湖泊生态学研究、水质管理和保障深港澳等地供水安全、为区域生态建设、推动绿色经济及相关技术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
平台建设
平台拥有稳定性同位素质谱仪、调制式叶绿素荧光仪、双通道荧光仪、连续流动化学分析仪、CHN元素分析仪、TOC分析仪、细胞计数/粒径分析仪、水下辐照计、鱼探仪、水质分析仪、多功能采样平台、浅地层剖面仪、能谱仪等一批大型专业设备及各类配套设备2100余万元。此外,经过长期的积累,学科点还建成了一个具热带-亚热带地区特色的藻类种质资源库,收集和保存我国典型的淡水水华藻、赤潮藻以及高价值经济微藻126种(株)。
2007年建立“广东高校水体富营养化与赤潮防治重点实验室”,2009年建立“热带-亚热带水生态工程教育部工程中心”,2010年与广东省水利厅联合建立“广东省水库蓝藻水华防治中心”,依托科研项目,在广东省惠州市西湖建立了12万平方米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城市富营养化湖泊生态系统修复工程示范区”;在广东省流溪河水库建立了科研、教学一体化的流溪河水库生态观测站,开展热带-亚热带水库生态学长期变化研究;依托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建立省级教学实践基地——暨南大学/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生态学实践教学基地。形成科研、教学及服务地方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平台。
国际合作与交流
与丹麦奥胡斯大学、比利时根特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意大利巴勒莫大学,俄罗斯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俄罗斯科学院生态与进化研究所、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巴黎第六大学、芬兰赫尔辛基大学、荷兰生态研究所等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科学研究及人才培养工作,聘请美国科学院院士GeneLikens教授担任名誉教授,指导学科发展;聘请美国流域环保署古滨河高级研究员、丹麦奥胡斯大学ErickJeppesen教授等担任博士研究生合作导师;聘任比利时鲁汶大学国际知名生态学家LucDeMeester教授、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YangWang教授担任客座教授。外藉教师比利时根特大学教授、俄罗斯科学院院士HenriDumont入选广东省领军人才,在学科点全职开展工作。2005年主办面向亚洲国家的“水生生物国际培训班——淡水浮游动物分类、生态学理论与实践”,国际水生生物学报《Hydrobiologia》主编、水生生物学家H.Dumont教授和比利时皇家自然研究院国际轮虫学专家HendrikSegers高级研究员任主讲教师,来自韩国、斯里兰卡及我国中国海洋大学等13个单位的中外学员参加了培训。2008年承办“教育部全国水生生物学博士生学术会议——淡水水体富营养化过程与防治”,H.Dumont教授和刘建康院士担任学术委员会主席,美国威斯康辛大学StanleyDodson教授等知名生态学家到会与博士生交流。2011年发起并主办第一届“东南亚地区浮游动物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学”学术研讨会,中国、印度、泰国、菲律宾等东南亚各国学者一致同意将该会确立为区域例会,推动热带浮游动物研究的区域协作。2012年举办全国浮游植物生态学与蓝藻多样性暑期培训班,国际湖沼学会副主席JuditPadisák教授等国际知名学者任主讲教师,来自全国的70多名硕士生和博士生接受了培训。2013年7月,成功组织举办了中国生态学会第一届全国淡水生态学大会,成立中国生态学会淡水生态学专业委员会,依托生态学及水生生物学学科点开展日常工作。2015年11月,首次在中国组织举办国际湖沼学会浮游生物工作委员会“2015年PEG浮游生物生态学会议”,国际湖沼学会副主席VeraHuszar教授、国际蓝藻水华发生机制研究专家PearlHans教授等国际知名学者10人到会,围绕“淡水藻类水华过程与灾害对淡水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与我国青年学者及博士生进行交流。在中丹两国政府合作框架下,2009年以来,通过参加“中丹中心”双边合作项目、组建中丹研究中心,先后有16名丹麦学者来系访问并联合开展水库流域污染控制与生态系统模拟的研究。2012年胡军校长访问丹麦奥尔胡斯大学,签订了暨南大学-丹麦奥尔胡斯大学校际合作谅解备忘,推动中丹联合实验室的建设;2014年丹麦奥尔胡斯大学代表团访问生态学系,进一步落实中丹联合实验室的建设。2013年,拓展与比利时鲁汶大学的合作内容,在开展生态学科研合作的基础上,形成了本科和研究生的交流及联合培养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