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朔州市实验小学请来某教育演讲家,给全校3953名学生和180名老师进行“学会感恩,励志前行”的主题报告。在网络视频中,可以听到这名教育演讲家用哽咽的声音教育孩子们:“在全世界只有一个国家的母亲最伟大,就是我们中国孩子的母亲·····”。此外,他还在演讲中教育孩子们要学会忍受母亲发脾气,只有如此才能称得上是一个感恩的人。
时下,许多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不懂得感恩”并非小概率事件。让孩子理解父母并学会感恩,是教育应当加强的领域。然而请人做一场演讲,学生集体痛哭,表面上看孩子们受到精神的洗礼,但事实上却好似打了一针“催产针”,急不可耐地想要让孩子瞬间明白父母之恩和骨肉亲情。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在“亲情教育”的盛名包裹下,整场活动却徒有其表。除一些大而化之的口号和夸大其词的表述外,不知孩子在一番痛哭之后,是否真正地学到了什么。同时形式化的“感恩教育”会产生负面效应。同时,这种形式化的“感恩教育”,很容易产生两个负面效应。一方面,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是父母的负担,从而引发孩子的负疚感,要求孩子无条件地顺从父母甚至“愚孝”,最终让孩子失去了自我和个性。另一方面,“念亲恩”是一种崇高的感情,理应把对父母恩情的回报化解为“正能量”,为普天下的父母和社会进步而奋斗。狭隘地解读或强调感恩,会让孩子渐渐产生良好的“私德”,却丢失了应有的“公德”,使“陌生人关系”这把衡量社会和谐程度的尺子一再缩短。
“感恩教育”怎样做才正确呢?一个关键点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不要寄希望于打“催产针”,感恩之情就像婴儿一样呱呱坠地;而应当在日积月累中让孩子逐步成长,瓜熟蒂落。在许多国家,中小学生从事社会活动或打工的情况相当普遍,这本身也是在自己的生活中对比和体会父母之艰辛,逐步懂得感恩的道理。有些学校在开家长会时,每位家长桌上都有一封孩子写给父母的信。这个阶段,孩子正在学习书信的写法,因此老师布置了这个作业。许多孩子写给父母的书信中,没有“伟大”之类口号式的表达,没有“爱”这类庞大的词汇,都是生活中的一些芝麻小事,却触动了孩子的心灵,用幼稚的笔触记录下来,也让父母感受到了孩子的成长和感恩。这样的作业,是否比一场痛哭流涕的演讲更有效呢?放弃简单粗暴的思路,让孩子沿着自然的成长曲线慢慢成长,孩子终有一天会懂得感恩的道理!
2025国考·省考课程试听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