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资料】
2017年6月,一本《人类简史》在豆瓣上“火”了。不仅评分只有2.5,且惹得一帮书迷口诛笔伐。因为这书乍看起来,“颜值”上很像以色列新锐历史学者尤瓦尔·赫拉利的作品,但定睛一瞧,作者却是让人难辨中外的笔名“亚特伍德”,书中内容更是常见历史材料的罗列,甚至“有些段落和百度百科一字不差”。伪书,不仅是个文化议题,更是底线的法治焦点。
【标准表述】
山寨图书之所以如此盛行,主要是因为打了法律的擦边球,在我国,著作权法只保护作品,书名并不受法律保护。所以单从“人类简史”几个字来看,山寨版并未触犯法律。“原版”就算想完全消除掉“山寨图书”的踪迹,也变得无从下手。其次,随着民营图书公司的崛起,出版社与其形成了大量的长期合作,这实际上弱化了内容的把关流程,给很多跟风书提供了空间,由此催生了把关不严、以量取胜、低价策略等诸多问题,导致大量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当前图书市场过分追求“销量王”带来的直接效益,而忽略了图书文化本应追求的质量,缺乏对文学的敬畏。为追求“畅销书”的名号,“山寨图书”简单粗暴地对原版图书拷贝、复制,既没有精心的图书策划,也没有对知识产权的法律敬畏,更谈不上文化的原创动力,更可怕的是,此类抄袭手段已成为图书行业内不可明说的“潜规则”。铺天盖地的“山寨图书”不仅是读者无法分辨出原版,恐怕这些“山寨图书”的出版社心里早已理所应当地把自己当成了原版。
【具体措施】
第一,应完善法规,加强著作权法对书名和相关字体、封面版式等内容的保护;规范图书宣传,对恬不知耻的夸大宣传明令禁止;改变胜讼难、赔偿少的维权痛点,加大惩处力度,让痴迷赚快钱的不法分子赔个底掉。
第二,创新监管。可以尝试建立出版信用体系、黑名单制度等,让以身犯险者一次违法、终身“出局”;还可以畅通举报渠道,如遇“山寨图书”必须穷追猛打。
2025国考·省考课程试听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