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目标】
1.识记课程的一般概念,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概念。
2.理解制约课程的因素和课程计划、教科书编写的原则。
3.运用课程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理论合理安排课程。
第一节课程概述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课程改革是当代教育改革的核心。
一、课程的一般概念
“课程”是指课业及其进程。“宽著期限,紧著课程”(朱熹)中的“课程”一词就包含有学习的进程和范围的意思。在西方,“课程”一词源自拉丁语,意为跑马道,指学生要沿着学习的“跑道”进行学习。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1820一1903),作为教育科学的重要倡导者,他把课程解释为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
近代兴办学校以来,我国的课程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我们所研究的课程是广义意义上的,是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
首先,是某一类学校中所要进行的德、智、体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
其次,不仅包括各门学科、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等活动。
再次,课程兼有计划、途径、标准的含义。不仅规定了各门学科的目的、内容及要求,而且规定了各门学科设置的程序和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的安排。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学科课程标准)和教科书。
课程,作为构成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同时体现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教育与个体发展相适应的基本原理,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蓝图,对保证学校教育功能的实现有其特殊的价值和意义。
(二)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课程内容应反映各门科学中那些具有高度科学价值和时间价值的基本理论、法则和基本概念。课程的编制应考虑学科体系的完整性、知识结构的内在逻辑性,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以保证学校课程的科学性、系统性。
(三)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和逻辑结构,不仅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要正确处理需要与可能、现实与发展的关系,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
(四)课程理论
建立在不同的教育哲学理论基础上的课程理论及课程的历史,对课程产生重要的结构性影响。
2025国考·省考课程试听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