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考试性质
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就业考试属选拔考试,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考查、考核毕业生从事地理教师工作的专业知识、教育教学能力,按招考录用计划择优录用,考试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区分度和一定的难度。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考试形式:闭卷,笔试。“专业知识”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教法技能”满分50分,考试时间50分钟。二者合卷满分共150分,考试限定用时150分钟。
试题类型:“专业知识”试卷题型主要包括单项选择题和综合题两大部分。“教法技能”的试题为教学案例分析题和教学设计两部分。
三、考试内容
专业知识
(一)自然地理知识
(1)地球知识: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运动;地理坐标;地球的圈层构造;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
(2)地壳:地壳的组成物质;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大地构造学说;火山与地震;地壳的演变。
(3)大气和气候:大气的组成和热能;大气水分和降水;大气运动和天气系统;气候的形成;气候变化。
(4)海洋和陆地水:地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海洋起源与海水理化性质;海水的运动;海平面的变化;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保护;河流;湖泊与沼泽;地下水;冰川。
(5)地貌:地貌成因与地貌类型;风化作用与块体运动;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冰川与冰缘地貌;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海岸与海底地貌。
(6)土壤圈:土壤圈的物质组成及特性;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间的关系;土壤分类及空间分布规律;土壤类型特征;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7)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地球上的生物界;生物与环境;生物种群和生物群落;生态系统;陆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8)自然地理综合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自然区划;土地类型研究;人地关系研究。
(二)人文地理学知识
(1)人地关系理论:人地关系理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2)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农业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工业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知识经济与地理环境。
(3)人口与地理环境:人口增长、分布与地理环境;人口素质与地理环境;人口结构与地理环境;人口移动与社会经济发展。
(4)人类活动的中心——聚落:城市;村落;城市与区域的关系。
(5)文化活动与地理环境:地域文化系统的构成;文化与地理环境的互动关系;地域文化系统形成和发展的时间和空间特征;地域文化系统的综合表现——文化景观;文化塑造地理景观。
(6)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人类的休闲活动与旅游活动;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旅游资源;旅游景观欣赏;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影响。
(7)政治活动与地理环境:政治活动概述;领土、自然资源与政治;文化与政治;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
(8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人文地理学的自然资源观;世界资源问题;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
(9)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人类的环境观;主要的环境问题及其类型;人类与环境协调。
(10)区域发展与协调:人文地理学的区域观;区域发展与演变;区域协调。
(三)区域地理知识
1.世界地理
(1)全球地表形态与全球气候:地球表面形态;全球气候带和气候型及其分布规律;全球气候的时空变化及其对地表形态的作用;地表环境异常引发的全球性自然灾害问题。
(2)全球陆地自然带的基本格局及其理论研究:陆地自然带的形成与分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
(3)全球海洋及不断发展的海洋人类活动:全球海洋的分布与洋流系统;海洋自然资源的开发;大陆架的资源开发与海洋环境保护。
(4)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全球人地关系的历史发展;当代人地相互作用的全球性与全球可持续发展。
(5)全球人类活动的基本地域格局:人类文化活动的地域格局;人口发展的地域格局与城市化;人类生产发展的纬向空间差异;人类经济发展的地域格局。
(6)主要的大洲和国家:亚洲地理环境——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环境,日本、印度;欧洲地理环境——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环境,英国、法国、俄罗斯;美洲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环境,美国、巴西、加拿大;非洲地理环境——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环境,埃及、南非;大洋洲地理环境——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环境,澳大利亚;南极洲的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南极洲的生态系统和南极洲的发现与保护。
2.中国地理
(1)中国的地理位置与地貌特点:中国地理位置的地理意义;中国的行政区划;中国的地貌特点,地貌形态的地理评价,主要地貌类型;中国的国情与国际地位。
(2)中国的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气候特点与形成,几种重要天气及其影响,气候评价;土地资源的特点,数量,质量,评价;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水资源的特点,水资源的开发潜力;矿产资源的基本特征,矿产资源利用现状与评价;风景旅游资源的特点,类型与结构,空间分布与评价。
(3)中国的海域与海洋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水化学资源;海岸格局,海湾与港口资源;海域范围,海洋水文特征;海岛类型,海岛资源。
(4)中国的人口与经济发展:人口的基本特点;土地利用,大农业的现状与发展;水利的现状,水利面临的主要问题;矿业开发与总体布局,矿业开发中的主要问题;原材料工业布局,机电工业布局,纺织工业布局;交通网分布;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条件,旅游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与解决途径;城市的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5)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空间进程:区域文化的形成,各主要区域文化及特征;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各少数民族文化的空间差异,宗教信仰和宗教文化区;历史时期文化发展,演变。
(6)灾害与环境: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中国地质、水文、气象、生物灾害;自然灾害的减灾与防灾。环境问题的基本状况;环境污染与防治;环境保护和建设的主要对策;生物多样性分布中心,生物多样性保护方法;可持续发展中的全球环境保护。
(7)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战略:国土整治的政策体系;区域发展战略。
(8)景观与区划:国内外景观研究的状况;自然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经济景观的地域分异;人文景观的地域分异。
(9)中国分区地理:主要包括东北区、华北区、晋陕内蒙古区、长江中下游区、东南区、西北区、西南区和青藏区。分区地理着重掌握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条件和经济发展特点及关系。
3.区域发展
(1)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2)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荒漠化的防治;森林的开发和保护。
(3)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能源资源的开发;河流的综合开发。
(4)区域经济发展:区域农业发展;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5)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产业转移。
教法技能(地理教学)
1.《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
2.《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①知识与技能②过程与方法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地理教学过程的特征;
4.地理教材分析方法、课程资源开发;
5.地理知识类型与教学设计;
6.地理教学方法及其设计;
7.高中地理课程设计的理论与方法;
8.地理教学评价。
四、考试要求
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的基础理论和方法是地理教师从业的必备学科专业基础知识与专业能力,区域地理学知识是高中地理教学的主体知识。具体的考试要求:
专业知识
1.自然地理学部分,要求掌握组成自然地理环境各子系统的物质组成,分布特点和时空变化规律,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自然要素的相互作用,建立保护自然资源,维护人地关系协调的观念,全面而系统地认识作为整体的自然地理环境。形成全面而系统的人地关系思想,进而深入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
2.人文地理学部分的要求,掌握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满足中学有关人文地理内容的教学需要,并具备从事一般科研和带领学生开展相关课外活动的能力。
3.区域地理学部分:掌握世界和中国不同空间尺度区域特征,探讨各区域内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现象的时空分布特征、运动规律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从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互为条件的角度去揭示区域的人地关系。掌握全球、各地理大区和主要国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和区域地理基本知识,掌握区域发展,区域生态建设、资源利用与开发、区域经济发展等,树立全球观念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学会区域分析和区域综合的研究方法,提高搜集、整理、运用地理资料和地理文献的能力并掌握使用与绘制教学地图、地理图表的能力等。满足中学有关区域地理内容的教学需要,并具备从事一般科研和带领学生开展相关课外活动的能力。
教法技能(地理教学)
1.结合地理新课程改革灵活地掌握中学地理教材的分析处理方法;各类地理知识的教学设计、课程设计;各类教学方法的应用;中学地理教学评价等。应用地理教学理论分析评价高中地理教学现象的能力和素养。
2.熟练使用和说明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景观图像、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的统计资料及图表等。
3.分析-综合各地理事物(包括自然地理要素、人文地理要素以及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等各方面)的空间结构联系和发展变化过程。
4.综合理解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并运用于推导或阐释地理现象。
5.使用和分析各种材料,进行地理信息的提取、认定、判断及思维。
6.比较、分析、评价地理事物和现象,并尝试创造性地解释地理问题。
五、题型示例
专业知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
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神州五号”飞船于北京时间2003年10月15日9时发射升空。发射前,有一个科学考察团欲从美国旧金山乘飞机前往发射地观看。据此判断1-3题。
1.若从节约时间考虑,飞机飞行的方向应是( )
A.向西 B.向东 C.先西北,后西南 D.先西南,后西北
2.若飞机从旧金山当地时间(西8区)10月14日2时出发,于发射前2小时到达目的地,那么飞机飞行时间为 ( )
A.9小时 B.11小时 C.12小时 D.13小时
3.五号飞船发射时,地球上为10月15日的地区( )
A.大于全球一半 B.小于全球一半
C.等于全球一半 D.全球均为10月15日
2009年1月21日,由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办负责组织实施的全国“一张图”本底数据库建设成果,顺利通过专家组评审。全国“一张图”是多源信息的集合,与国土资源的行政监管系统迭加,将实现资源开发利用的“天上看、网上管、地上查”,从而实现资源动态监管的目标。据此回答4—5题。
4.以全国“一张图”为基础,对土地资源“天上看、网上管”,主要是基于( )
A.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 B.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
C.遥感技术和全球定位系统 D.数字地球和全球定位系统
12.气候资料中四个地区种植的农作物排序正确的是 ( )
A.①水稻 ②冬小麦③玉米④甜菜
B.①天然橡胶②冬小麦③葡萄④水稻
C.①椰子②甜菜③油橄榄④甘蔗
D.①甘蔗②冬小麦③棉花④柑橘
13.表中气候资料与国家主要气候特征相配匹的是( )
A.①—中国 B.②—美国 C.③—澳大利 D.④一英国
14.表中四个气候区荒漠化现象最严重的地区可能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7.制约甲图中②区和乙图中⑧区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分别是( )
A.热量、水分 B.地形、土壤 C.水分、地形 D.土壤、热量
18.下列关于甲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区耕地面积广,适于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B.②区农业发展历史悠久,劳动力充足,劳动生产率高
C.③区地处内陆,为我国最主要的温带草原牧区
D.④区地形复杂,农业生产以河谷农业为特色
24.图中⑴、⑵、⑶代表的产业分别是( )
A.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B.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第三产业
C.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第二产业
D.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
25.材料二反映了西藏:①1959年,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 ②产业结构变化以工业拉动为主 ③第三产业比例变化最大 ④经济结构已实现了从以生产型产业为主向以服务型产业为主的转变。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教法技能(地理教学)
一、用地理教学论理论分析评价以下教学案例(每小题10分,共计20分)。
(一)教学案例一:
地球和地球仪
[教师演示] 动画演示“从天圆地方→麦哲伦航海认识的形状→精确测量的地球形状”,提示学生思考: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可以分成哪几个阶段。让学生用示意图表示人类各认识阶段的地球形状。
[提问] 地球真正的形状如何描述?(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教师板图] 我画出我想象的示意图,同学们看看如何。你们可以按自己的观察、想象画图(学生笔记本上画图,鼓励不同)
[讲解] 地球的正确形状是“两极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为了研究方便,我们取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km
[分组自主探究] 你能否找出说明地球是球形的证据?把学生分成6人小组,每组讨论后,有一个中心发言人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引导] 地球对于我们来说实在太大了,要研究地球上有什么,不可能一一去看看,怎么办?就需要建立地球的模型即地球仪。由于地球仪是按地球形状缩小很多倍,所以地球仪都做成正球体。每组有一个地球仪,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它的转动情况、
[组间活动] 两个小组之间互相描述地球仪的特点、以及运动特征,并至少提出两个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进行指导] 地球是自西向东绕地轴运动的,在转动过程中始终斜着身子绕地轴转动。地轴与地球有两个交点即南极和北极。在摆放地球仪时,将地轴指向北极星方向。
[教师引导] 球面上有些什么线?这些线的特征与作用?学生看书,观察地球仪,然后讨论完成表格内容(教师巡视、指导)
2025国考·省考课程试听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