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是学生经常学习的地方,学生对它再熟悉不过了。把一些数学问题移步换影成为教室里的事情,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帮助理解一些较难理解的问题,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六年级数学上册有一道这样例题:
这个大棚共480平方米,其中一半种各种萝卜,红萝卜地的面积占整块萝卜地的1\4.红萝卜地有多少平方米?
我说,我们的教室假设就是这个大棚,每人代表一个萝卜,(大家笑了起来,感觉我这个比喻不太恰当),一半种各种萝卜,我顺势用手势划拉了一半学生,其它可能种芹菜等。
萝卜地1\4种红萝卜,我又用手势圈定表示萝卜的1\4学生,问红萝卜地有多大?
学生这是已很清楚看清红萝卜地、萝卜地、大棚面积的关系。
我问,要求红萝卜地面积,必须知道什么?生答萝卜地的面积。
接着问,要求萝卜地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生答大棚的面积。
最后又用折纸的方法,演绎了一遍,学生不仅看清了各种数量的关系,而且也找到了另一种解题方法。
还有一题是这样的:
六一班有54人,调走1\9到六二班,这时两班人数相等,原来两班共有多少人?
我当时在六一班上课,班上70人,我把上题稍加改动:我们班70人,调1\10到六二班,这时两班人数恰好相等,两个班原来一共有多少人?
我问,调1\10到六二班,调走几个人?生齐答7人。我们班现在几人?生答63人。这时二班有多少人?生答也是63人。原来二班是多少人?生答56人。这样就可以知道两个班原来一共有多少人?
我喜欢利用身边最常见的事物用于教学,教室里的黑板,门窗,书籍,粉笔等都可能是我教学的道具,包括师生的身高、年龄等,素材就在你身边,就看怎样应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