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务接待问题的四种表现
公务接待在公务活动中不可避免,是行政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不少地方、部门,公务接待明显已经超出了“合理”范畴,成为一种不正之风,成为腐败的一种重要表现,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和中央的高度重视。
尽管中央和地方整顿和规范公务接待的工作未曾间断,但是,公款吃喝之风却愈演愈烈,有资料显示,我国一年公款吃喝至少在2000亿元。公务接待中的问题为什么难以扼制?这是因为公务接待被一些单位和个人变成了谋取私利的工具。
(1)通过公务接待疏通关系。公务接待的对象一般来说是上级领导、检查人员和兄弟单位客人等,这些人都是与本单位有利害关系的,自然要热情接待。把领导接待好,可以得到上级的肯定,少挑自己的毛病,工作上得到额外关照;把检查人员接待好,可以使检查顺利过关,防止某些问题被揪住不放,不会成为被处理的典型;把兄弟单位客人接待好,可以建立起横向的友好关系,将来自己到那里去,也会得到同样的礼遇。因此,公务接待已经大大超出了其简单的定位,成为用公款疏通各种关系的“润滑剂”。
(2)通过公务接待变通费用。无论是党政机关,还是比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其经费都是财政拨款,自然要接受来自财政、审计等部门的监督,有些违规支出不能通过正常科目核算,就通过招待费变通,把招待费变成了一个藏污纳垢的地方。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管理部门对公务招待比较宽容,一般不上升到违法违规的层面,很多单位便钻了空子,把一些不合理支出放到招待费中。因此,公务接待已经扩大了其自身功能,成了处理违规开支的“去污剂”。
(3)通过公务接待结成“圈子”。一个单位的公务接待通常由办公部门或后勤服务部门承办,有些接待人员是领导的心腹,与领导关系密切,看领导的眼色行事,所以领导对他们没有防备之心,把很多个人的事情委托他们去办。接待人员也在公务接待中解决一些个人问题,领导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长此以往,便形成了利益共享的“小圈子”,公务接待成了这个小圈子的“黏合剂”。
(4)通过公务接待变相洗钱。有些单位把公务接待定点到单位领导或接待人员的朋友和亲属所开的饭店,购买接待用品也到关系人所开的商店,有关人员可以从中得到回扣或好处。在这种情况下,接待人员往往不与饭店或商店讨价还价,招待费花得越多,他们得到的好处就越多。所以,有些公务接待大户就成了饭店的“上帝”,一些饭店寄生在公务接待大户身上。招待费暗中回流,公务接待成了鼓起个人腰包的“营养剂”。
(二)公务接待问题产生的原因
1.公务接待管理制度偏旧
目前尚未建立统一的公务接待制度,而造成公务接待数额大,且标准不一的最主要原因是“无章可循”和“有章不循”。各级党政机关对于招待费一般都是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成体系。目前还不能找到一个全体党政机关共同来遵守和执行的具体标准。
2.公务接待管理体制偏松
目前公务接待主要指会议、学习交流、考察调研、验收总结、检查指导和请示汇报等公务活动。然而这些公务活动就涉及行政报批和经费安排两大问题:一是在行政报批上主要是指重大公务活动应向主管部门汇报和通过行政部门审批;二是在经费安排上主要是指有无预算,其支出渠道涉及会议费、差旅费、招待费等科目。关于行政审批问题,什么性质、多大规模需要向上报告和审批,目前还没有具体规定;关于经费安排,虽然受部门预算的限制,但是由于公务开支标准的陈旧过时以及开支项目之间界限不清等原因,造成公务接待费膨胀和支出项目混淆。
3.公务接待管理认识偏差
由于公务接待的程序、对象、内容和经费等方面还没有一个完整的系统的规定,所以人们也就形成了各自公务接待的认识。单位条件好的执行公务标准就高一些,属于高消费标准;单位条件较好的,执行公务标准就一般,属于小康社会型标准;单位条件差的,执行公务标准就低一些,属于温饱型标准。特别严重的是少数人假公济私,认为公务接待是一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只要能与公务接待沾上边的,都要由单位买单。如利用公款变相旅游,私客变相招待,公款违规送礼等现象,在审计中屡见不鲜。
4.公务接待管理监督偏软
首先,体现在行政管理监督上,一些单位召开大中型会议,集体外出学习考察,都没有严格履行审批手续。其次,体现在财政管理监督上,一是财政预算定额不明晰。二是财政预算的弹性大、易变更、财政既是预算的编制者,又是预算的执行者,同时还是预算的管理者。三是审计等部门检查监督不力。对于会议费用的检查和审计一般只停留在会议手续和票据是否规范上,对于招待费检查和审计同样停留在只关注招待手续、票据和总额上,最多在审计报告中提一条严格控制招待费的建议,反映招待费违反“超过行政公用经费2%”的规定。而对于那些超标准,弄虚作假的公务接待没有留意或作为审计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