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课前准备
命题热点聚焦
本章的内容考生相对比较熟悉,但想稳拿高分也需要好好琢磨相关知识点。结合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对照知识点,将二者糅合在一起并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样在答题的过程中才能写出更加真实、自然的**,也为以后将它灵活运用于教学实践打下基础。
第一讲 尊重个休差异,做到因材教
古人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想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了解自己的教学对象,因为教学是一个双边的过程,教学对象的充分配合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
教师如果只从自己的经验、好恶出发去教学,就很难产生理想的效果。
具体说,研究学生要重点研究以下几点:班级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自学能力、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以及思想面貌、个性修养和健康状况等。在了解全班学生情况的基础上,对本班好、中和后进生学习水平也要有一个估计和分析,以便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
于漪老师曾谈到她讲授《记一辆纺车》的经历。
师:今天学习第十一课《记一辆纺车》。昨天请同学们预习了,说说看,你们喜欢这篇课文吗?
生:(异口同声)我们不——喜——欢。
(随堂听课的二十几位同志惊讶,教师感到意外,稍停,笑着说……)
师:不喜欢?那就请你们说说不喜欢的原因吧!谁先说?
课后,于漪老师对此进行了认真总结。她在这一课的教学总结中写道:
备课时考虑欠周密,原以为学生喜欢散文,想由此激发兴趣,引入课文,未考虑到叙事散文与抒情散文的差异。课堂上发生了意料之外的情况……对学生实际应作充分的了解和估计,不可再犯闭塞眼睛捉麻雀的毛病;要继续提高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力争做到运筹帷幄,成竹在胸。(《中学语文教学探索》,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275—277页)
第二讲 深层次研究教材,把握教材
教师备课,必须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深入的了解与研究,达到完全掌握教材的目的。
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依据,正所谓“课本、课本,一课之本”。教师对教材钻研的程度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教师研究教材,包括研究教学大纲、教科书,以及和阅读有关的参考资料。
第一,知什么:原理、定理、法则、公式、规律等。
第二,会什么:技能、技巧、分析、归纳、比较、概括等。
第三,发展什么:智力、非智力、道德等。
在研究教科书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广泛阅读有关的参考书,借以丰富自己的知识面,扩大自己的眼界,以便补充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保持教学内容的生命力。人们常说:“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
三、钻研本课教材,理解并掌握教材
教师要具体感知教材,理解教材,进而掌握教材。要对教材进行分析,把教材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以语文教材为例,教师阅读教材时要能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对教材中的字词能够准确认读和理解吗?
2.每段、每句、句与句之间的关系都能说清楚或大体说清楚吗?
3.能用简要语言概括文章内容吗?
4.读文学作品时能在头脑中显示其中的情景和形象吗?
5.能独立完成课后练习吗?
6.能独立给教材(其中片段或全篇)写出“解说”吗?
7.能提炼出理解全文必须解决的几个重点问题吗?
钻研教材的目的不完全在于讲清楚教材内容,而在于如何利用.好教材。前面五个问题实际上是在“模拟”学生阅读,后面两个问题是依托教师独立阅读后的体会,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可以说,教师备课时经历这样的过程所得到的收获,是任何“教参”都无法提供的,教师对此非下工夫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