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
辛亥革命失败后,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进一步勾结起来,在政治上向革命势力猖狂反扑,大肆叫嚷复辟帝制;在文化思想领域里掀起了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这实际上就是帝国主义文化和封建文化结成文化上的反动同盟,反对中国的新文化。袁世凯政府公开下令尊孔读经。在这股尊孔复古逆流面前,资产阶级比他们在政治上的斗争表现得更为软弱。资产阶级在文化上的代表,有的和旧势力同流合污;有的偃旗息鼓,败下阵来。然而,先进的中国人仍然在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激进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文化思想领域里发动了一场新的斗争,即新文化运动。
民主与科学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以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的《青年杂志》为标志。《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1916年底由上海迁到北京出版。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先后成为《新青年》的编辑或主要撰稿人,他们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倡导者。
初期的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为: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随着新文化运动思想斗争的开展,又影响到表达思想的形式、语言和文学的改革。
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之一。提倡民主,就是提倡法国式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反对君主专制和军阀独裁,反对旧礼教、旧道德;提倡科学,就是提倡自然科学和看待客观事物的科学观点,反对迷信、盲从和武断,反对旧八股、旧教条。
新文化运动的主将是陈独秀。陈独秀(1880—1942年),字仲甫,安徽怀宁人。早年留学日本,辛亥革命时任安徽军政府秘书长。1916年底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他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发表了《敬告青年》一文,历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向青年提出六点希望和要求:(1)“自主的而非奴隶的”;(2)“进步的而非保守的”;(3)“进取的而非隐退的”;(4)“世界的而非锁国的”;(5)“实利的而非虚文的”;(6)“科学的而非抽象的”。这六条是作为青年们在新旧之间进行抉择的标准,他号召青年们从消极、保守、退缩、闭塞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向陈腐的封建意识展开斗争。
新文化运动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宣传动员作用;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白话文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也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之一。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文学革命。《新青年》从1917年起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1917年初,《新青年》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等文章,反对旧文学和文言文,提倡平易的反映现实的新文学和白话文。《新青年》从第四卷起改用白话文,采用新式标点,刊登新体诗,开始了文学革命。
1918年夏,《新青年》上发表了鲁迅的著名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在这篇小说中,鲁迅用犀利的文笔.对封建秩序和道德进行猛烈的攻击。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满纸写着“仁义道德”,实际上都是吃人的记录。他号召人民起来,推翻“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的吃人的旧社会。这篇小说把反封建礼教和道德的进步内容同新文学的形式结合起来,成为新文学的典范,开创了白话小说的先河。
第二节 五四运动
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从国际上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美国乘机加紧侵略中国,尤其是日本,已成为侵略中国最主要的国家,这就促使中国人民的反帝情绪日益高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为中国人民指出了解放道路。从国内看,一方面,北洋军阀政府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大肆出卖国家利权;对内大量掠夺土地和工矿业,赋税猛增,人民负担更加沉重;军阀之间不断混战,人民苦不堪言。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加深,成为五四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另一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得到发展,工人阶级队伍迅速壮大,工人罢工斗争频繁发生;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推动了人民的思想解放,促使先进分子,尤其是青年学生积极开展爱国活动。这些为五四运动的发生准备了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
1919年初,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中国政府代表提出:废除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取消“二十一条”,收回日本在大战时夺去的德国在山东的特权。美英等国操纵会议,无理拒绝中国的正义要求。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
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校三千多名学生,在天安门前集合,举行示威游行。他们高呼:“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口号。他们一致要求惩办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愤怒的学生还点火烧了曹汝霖的住宅。北洋军阀政府进行镇压,逮捕了许多学生。
第二天,北京学生实行总罢课,全国各地学生纷纷响应。从6月初起,为支援学生的爱国斗争,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其他地方工人也纷纷罢工。运动的中心由北京移到了上海。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给北洋军阀政府重大压力。军阀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三人的职务。此后,全国人民为拒签和约进行斗争,在巴黎的中国代表没有在和约上签字。五四爱国运动取得初步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