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第二次工业革命
1870年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这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出现了一系列新发明和新创造,其中最显著的特征是电力得到广泛利用,导致“电气时代”的到来;内燃机发明并在交通运输领域得到应用,促使石油工业迅速发展;同时,电报和电话等新的通讯手段也出现了,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人们的生活得到改善。在此期间,科学与技术的结合更为紧密,科学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许多伟大的发明家脱颖而出,爱迪生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之一。爱迪生
爱迪生,美国科学家,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最为著名的电器发明家。他经历了数百次失败后,在1879年成功研制出耐用的碳丝灯泡。以后,他又开设了发电厂、架设电线,使越来越多的居民用上了电灯。1960年,使用钨丝的电灯泡问世,成为人们普遍使用的产品。他还发明了留声机、电影摄影机、碱性蓄电池等。他正式注册的发明有一千三百种之多,被誉为“发明大王”。许多人称爱迪生是一个“天才”,他却回答说:“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
第二节 垄断组织
19世纪7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各国之所以出现垄断组织,一是新兴工业的内在要求,二是由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特点决定的。
个别资本家兴办企业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不同,新兴工业如石油提炼、汽车制造等,需要巨额投资,兴建相关企业配套生产。对此,单个资本家难以承担投资生产,必须实行联合投资,集中生产。随着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必然会导致企业的垄断。
同时,资本主义制度本质上是一种竞争制度。它在相当程度上奉行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由此也推动了垄断的发展。在经济危机发生的年代里,资本、技术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往往趁机兼并众多中小企业,企业间的竞争由此而加剧。19世纪70年代,欧美各国垄断组织还呈现着不太明显的萌芽状态;随着80年代至90年代企业兼并高潮迭起,到20世纪初已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基础。
垄断组织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企业垄断也有消极影响。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掌握垄断组织的垄断资本集团越来越深地干涉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成为垄断组织利益的代表。垄断组织还超越国界,形成国际垄断集团,企图从经济上瓜分世界,导致资本主义各国加紧对外侵略扩张。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德、英、法、日、俄、意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
第三节 瓜分非洲
早在15世纪,西方殖民者即开始侵略非洲。19世纪70年代以前,北非各国先后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在撒哈拉沙漠以南,殖民者也不断扩大侵略,竭力把原来各个孤立的殖民据点联成一片,形成殖民地。但西方殖民者真正实现对非洲的侵占与瓜分,主要是在19世纪晚期。直到1876年,非洲尚有89.2%的领土未被占领。
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后,殖民地与势力范围对于帝国主义国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随着70年代苏伊士运河的通航,西非和南非先后发现新的金矿和钻石产地,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抢占和瓜分非洲的狂潮。英国制定了“开普到开罗”计划(亦称“二C”计划),企图贯通非洲南北大陆的殖民地;法国制定“塞内加尔一索马里”计划(亦称“二S”计划),企图建立从大西洋到印度洋、从北非到下刚果河流域的殖民帝国;德国制定斜断非洲计划,企图占领沿赤道从大西洋到印度洋的地带;意、比、葡等国也参加了局部地区的争夺。
1876年,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施展外交手腕,倡议并召开了有比、德、法、俄、意、奥、美等国参加的刚果问题讨论会,成立了“考察和开发中非国际会议”。1879年,比利时以“国际会议”的名义在刚果河下游地区占领了大片土地。由此,与法、葡等国发生冲突。法国早就在这一带进行了开发。葡萄牙也提出了对这一地区拥有“主权”。为解决争夺刚果和其他地区的矛盾,经德国倡议,1884年11月至1885年2月召开了柏林会议,英、法、比、葡、德、美、俄等15国参加。会议达成妥协:承认利奥波德二世以个人名义占有刚果河流域,称“刚果自由邦”,刚果河流域实行自由贸易与自由通航;规定今后列强抢占非洲的原则必须是“实际有效占领”。
柏林会议后,帝国主义加紧瓜分非洲,相互间争斗更为激烈。在东非,德、英两国先后于1886、1890年两次签订协定,划分了各自的势力范围:肯尼亚、乌干达等划归英国,坦噶尼喀等划归德国。法国则抢占了马达加斯加和索马里部分地区。在西非,英、法围绕尼日尔河流域展开角逐,双方达成瓜分妥协。同时,德英、德法之间也达成了瓜分协议。在南非,德国侵占了西南非洲。英国则兼并了德兰士瓦和奥兰治。在北非,英法两国在苏丹境内以尼罗河和刚果河为分水岭划分了势力范围。摩洛哥成为法国的保护国。意大利侵占了利比亚等地。到1914年,除埃塞俄比亚和利比亚保持独立外,整个非洲已被帝国主义瓜分完毕。
2025国考·省考课程试听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