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十月革命和国内战争十月革命
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迅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就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资本主义垄断组织已在国民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俄国的帝国主义具有明显的军事封建色彩,对国外资本的依赖性也很大,帝国主义的各种矛盾在俄国表现得特别突出。在世界范围内,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
俄国无产阶级的力量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不断壮大。俄国无产阶级身受资本主义和封建农奴制残余的双重压迫,革命性较强。俄国工人运动的发展促进了自己的比较成熟的政党——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能够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正确的革命策略。此外,俄国无产阶级还有革命的同盟军——占全国人口大多数的贫苦农民。
沙皇俄国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各种社会矛盾因而空前激化。由于装备落后和指挥失误,俄军接连失利,伤亡数百万人;战争期间,农田荒芜,粮食供应紧张,工厂倒闭,经济濒于崩溃,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极端恶化。战争的失利和经济危机在全国各地不断激发革命运动,革命潮流冲击着沙皇专制统治。1917年爆发了二月(俄历)革命,俄国人民推翻了沙皇统治。统治俄国三百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覆灭。
二月革命胜利后,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特殊局面。一个是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另一一个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只是一个过渡现象,不可能长期维持。1917年4月,长期流亡国外的布尔什维克党领袖列宁回到俄国,他在布尔什维克党会议上作了题为《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的报告,全面分析了俄国革命的特点、前途等重大问题,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这份报告后来被称为《四月提纲》。
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革命群众运动不断高涨。7月,俄军在前线失利的消息传到首都,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游行示威,要求全部政权归苏维埃。临时政府镇压示威群众,公开反对革命。政权完全转到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手中,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
七月事件表明,革命的和平发展已不可能。在新的形势下,布尔什维克党决定改变策略。1917年10月,布尔什维克党中央会议通过了列宁提出的关于近期举行武装起义的决议。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彼得格勒的工人赤卫队员、革命士兵攻占了火车站、国家银行和电话局等重要据点。深夜又攻占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推翻了以克伦斯基为首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接着,成立了以列宁为首的世界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府。
苏维埃政府成立后,摧毁旧的国家机器,废除旧的等级制度,宣布国内各民族人民的权利平等,废除教会的一切特权。苏维埃政权接管银行、铁路,对企业开始实行工人监督,后来将大企业收归国有;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为了巩同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摆脱帝国主义战争,苏维埃政府于1918年3月忍痛同德国等签订了苛刻的《布列斯特和约》。这项和约虽然苛刻,但俄国终于退出大战,得到了喘息的机会,从而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下,各国共产党纷纷成立。在此基础上,l 919年3月,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了第一次代表大会。大会通过了《共产国际行动纲领》等文件。共产国际是各国共产党的联合组织,是统一的世界性共产党,各国共产党都是它的支部,受它的领导。
十月革命的胜利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为把俄国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强国和实现国家现代化创造了重要前提。
十月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向全世界宣告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由理想变为现实。过去一切革命的结果,是以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而十月革命的目的是要消灭剥削制度,解放生产力,实现劳动人民当家做主,建设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社会。
十月革命对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和推动。
十月革命使人类进入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时期,被看做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国内战争
苏俄退出帝国主义战争,引起了协约国反动政府的恐惧和仇恨,它们千方百计妄图颠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以便重新驱使俄国参加战争。1918年春,协约国的军队由于主要用来对德、奥作战,因此无力对苏俄发动大规模武装干涉,而主要是支持俄国国内的反动势力发动国内的武装叛乱,即国内战争。同时,协约国也以“对德作战”和“保护俄国”为幌子,从而对苏俄进行了一些小规模的直接武装干涉。
1918年初,英、法、美干涉军先后侵占了俄国北方的摩尔曼斯克和阿尔汉格尔斯克;日、英、美干涉军相继在远东的海参崴登陆;在南方,英国侵入了外高加索和中亚地区。
在帝国主义支持下,许多地区发生了反革命叛乱。在北高加索和顿河一带,有邓尼金和克拉斯诺夫的叛乱;在伏尔加河中游和西伯利亚一带,有捷克斯洛伐克军团的叛乱;在苏维埃政权控制的许多城市里,发生了暗杀和叛乱。1918年8月,列宁遇刺受重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