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入世后,中国将更深地融入国际经济体系,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并轨加快,一体化程度加深,国际市场的风云变幻对国内市场的影响将越来越大,影响国内经济稳定运行的外生变量会越来越多。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关注:
一、美国金融强势压力。历史上,美国曾利用“资产冻结”、“石油美元”牵制前苏联;施压日元升值、限制日元国际化,遏制快速崛起的日本;破坏汇率机制与钳制欧元,应对欧洲一体化的冲击。如今,用经贸“敲打中国”正成为美国遏制中国的重要手段。美国不断以贸易逆差与“操纵汇率,,等为借口,制造一轮又一轮摩擦,力压中国超越“入世”承诺,加大金融业开放,力图使中国落入类似《广场协议》的陷阱。
二、经济问题政治化。人民币汇率、贸易增长、海外融投资、战略资源采购……这些与中国相关的经济问题正越来越频繁地被泛政治化,中资企业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风险增加,成本提高,竞争力受到影响。走出国门的中资企业即便按照国际惯例运行,也会因经济问题政治化而遭遇到许多市场准入障碍;一些海外并购则困难重重,融资也不断遭受挤压。
三、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一段时期以来,在“入世”过渡期将要结束的情况下,中国金融业改革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倾向:是“入世”承诺的,积极兑现;很多“入世”没有承诺的,也在开放,而且还在加速推进。金融领域如果过于开放,势必会暴露中国金融业的“软肋”,加剧中国金融脆弱性,给虎视眈眈的国际游资提供可乘之机。
四、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输入。在国内经济增长对国际贸易、国际投资都存在高依存度的情形下,国际原材料与中间产品价格上涨,以及中国产品销售市场需求降低,都会愈发影响国内相关商品价格的起伏,因此导致输入性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从而拖累中国的经济增长、社会就业与国际收支平衡。
五、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蔓延。随着众多制造行业竞争力的降低,美国国内的保护主义、排外思想和孤立主义盛行,欧盟区域内“经济爱国主义”兴起。与此同时,世贸组织(WTO)体制下多边贸易谈判越发艰难。自1995年WTO成立以来,国外针对或涉及中国产品的反倾销、反补贴等调查案件高达700多起。全球每7起反倾销案件中就有1起涉及中国,中国连续10年成为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每年约有400亿~500亿关元的出口商品受到影响。而且还有迹象显示,针对中国的反补贴(影响更甚于反倾销)也在增加。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增长,针对中国的贸易与市场保护已经由发达国家蔓延至与“中国制造”相竞争的发展中国家。数据显示,发展中国家对华反倾销调查已占涉及中国此类调查总数的60%。
六、知识产权纠纷加剧。为了强化垄断优势,持续获取垄断利润,发达国家越来越关注知识 产权,甚至视知识产权为“生命线”。据统计,目前中国对外技术依存度为54%,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为39%,中国对外技术的高依存以及发达国家经济对科技的高依赖,使得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在技术转移上的摩擦更加突出。中国被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列入侵害知识产权国家的 “黑名单”,受到重点“关照”。可以预期,因为知识产权而滋生的双边贸易摩擦将加剧。
七、国际资源争夺白热化。“资源决战”被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称为“已经开始的第三次世界 大战”。这场接近白热化的大战争夺的,不是传统上的对实际资源的拥有权与开采权,而是资源 的定价权与标价权。金融资本与金嗝虫寡头在资源期货市场兴风作浪,石油、铜等重要矿产资源价格大幅波动,这一趋势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有增无减。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对国际资源的依赖迅速增加,毫无疑问面临着巨大的市场风险。
八、跨国公司“攻城略地”。近年来,跨国公司利用中国股市低迷,上市公司市值严重低估的困境,加紧在中国“攻城略地”,实施廉价并购,而且目标集中于中国传统产业中的龙头企业,力争绝对控股。外资企业已在日用化工、啤酒饮料、医药、物流等领域占据明显的垄断地位,它们正积极向钢铁水泥等资源类行业、房地产等资产类行业、机械制造业以及金融服务业步步进逼,实施掠夺式、垄断性并购。由于国内存在着盘根错节的部门利益与地方利益,跨国公司的垄断性并购得到相关部门与地方许可默认甚至是协助,“洋进国退”不仅没有放缓,反而在加速推进。
这直接威胁中国相关产业安全,严重影响“十一五”科技创新战略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