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元220年曹丕建魏到公元589年隋统一,历经三国(魏、蜀、吴),短暂统一的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这一时期是我国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江南经济得到发展,士族势力形成。
第一节 从统一到分立
三国分立
官渡之战与曹操统一北方
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及其政权,东汉王朝日趋衰落,接着出现的便是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在军阀混战初期,袁绍的势力发展较快,而曹操势力的发展则更是令人注目。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毫县)人。曹父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买官至太尉。大名士许劭称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公元196年,曹操的势力扩展到了豫州,这时他采纳谋士毛玢、荀或的建议,将当时被军阀弃若敝屣,东奔西窜的汉献帝迎到许昌,是他在政治上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越地位。曹操迎天子,行屯田,政治、经济双管齐下,抓住了霸业的关键。这样,他的势力逐渐弓虽大,成为可问鼎中原的铁腕人物。
在曹操势力迅速发展之时,袁绍的力量也更强大了,在汉运将尽之际,袁绍很想由自己统一中国,称帝天下,于是与曹操的势力发生冲突。公元200年,这种冲突终于演变成为一场大战——官渡之战,在战争中,曹操充分发挥了他杰出的军事才能,采取了声东击西、诱敌深入、后发制人的战术,使袁军主力在此战争中消失殆尽,战后第二年,袁绍忧愤而死。在以后的几年里,曹操占有了袁绍原有的全部地盘,又亲率大军远征乌桓,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的初步形成
曹操统一北方后,开始把进攻矛头指向南方长江流域,欲乘胜统一全国。此时的中国南方主要有孙权、刘备、刘表、刘璋四大军阀。
孙权,字仲谋,富春(今浙江富阳)人。孙权当时的主要政策是“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即先图自保,然后徐图天下。
刘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县)人,汉朝的远支宗室。他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刘表,字景升,荆州牧,荆州是极为富庶而又具有战略意义的“用武之国”。刘璋’字季玉,拥有益州,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号称“天府之土_”。
曹操占领荆州后,刘备派诸葛亮到柴桑见孙权,诸葛亮到柴桑后与周瑜、鲁肃一起分析形势,后孙权、刘备决心联合抗曹。在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孙权派周瑜领军三万与刘备一万军队迎击曹操,于是爆发了著名的赤壁之战。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了,之后曹操便退回北方去了。
赤壁之战是继官渡之战后又一次以少胜多的光辉战例。曹操在赤壁之战的失败,使他统一伞国的希望化为泡影。从此形成了天下三分的初步局面。
三国鼎立局面的确立
赤壁之战,对当时的形势产生了重大影响。曹操战后深感一时无力征服南方,于是改变方针,转为着眼于对内经营。之后几年,取得了关中、凉州和汉中地区。军事上则对南方采取防御方针,西面固守汉中,南面力保襄阳、樊城,东南则死守合肥、寿春一线。
刘备在赤壁之战后,其势力得到了迅速发展。他战前一无所有,战后则先取得了荆州大部。211年至214年,他西攻刘璋,占有了益州。219年,他两线出击,北面从曹操手中夺得汉中;东线进攻襄樊,威镇北方。这时刘备真正成为了三足鼎立的一极,势力发展到顶峰。
孙权在赤壁之战后,也颇有所得,他一方面同曹操争夺荆州和江淮地区,另一方面招抚占据广、交(两广及越南北部),将岭南收归版图。刘备势力的日益强大,使孙权十分不安,于是他同曹操暗中联合,夺回荆州,使得刘备彻底封锁于三峡之内。三国鼎立的趋势更加明朗。
公元220年,曹操病死,曹操之子曹丕在是年十月废掉汉献帝,自立为帝(魏文帝),国号魏,都洛阳。221年,刘备也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孙权222年称王,229年正式称帝,国号吴,都建业(南京)。至此,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完全形成。
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结果没有出现一个如秦、汉一样的大一统封建王朝,而是形成了三个割据政权鼎立的局面,这是由各方面的条件造成的。
三国鼎立的形成,是局部的统一,较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局面,是一个较大的进步。它在推动三个相对独立地区内的社会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以及开发少数民族地区等方面,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2025国考·省考课程试听报名